去年6月,小王在工地上不慎被電刨刨斷了無名指,2萬多元的治療費用成了壓在他心上的一塊石頭。讓他更為擔心的是,好幾個月不能上班,沒了收入,一家老小怎么生活?
可最后的結果,不僅消除了他的疑慮,更讓他感到意外和欣喜:“工傷保險給我全額報銷了醫療費用,住院的時候還給了伙食補助金,配假手指的錢也都給報了。”3個月后,小王被定為十級傷殘,工傷保險發給小王14個月的傷殘補助金和醫療補助金。拿著7萬多塊錢,小王感覺像是做了一場夢。從剛發生工傷時的欲哭無淚到治療賠償后的內心篤定,這是一個工傷保險參保職工的真實心路歷程。
工傷保險事業的發展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關系到千萬個企業的發展和萬千個家庭的幸福。對于就業者來說,有一份保障,就有一份安全感,有了安全感,便有了幸福感。截至2017年末,我市共有21557戶企業事業單位、144.5萬人參保工傷保險。全年工傷初發登記5916人,工傷初發治療費2333萬元;工傷復發審核55829人次,醫療費用5939萬元(不包括暫停撥付4家醫院住院費用);窗口審核工傷各項津貼待遇17045人,支付6892萬元。
為了讓工傷保險患者充分享受到工傷就醫治療和各項工傷待遇,2017年,我市不斷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加強工傷保險基金監督管理,全力解決經辦難題,讓工傷保險基金走上良性運轉軌道。
開展一站式工傷復發審核
方便工傷患者治療
85歲的職業病患者張在波,身負兩處工傷,在職業病醫院進行住院治療后,還要對手外傷進行門診用藥治療,這就需要對工傷復發進行往返審批,可高齡老人的身體經不起這種折騰。
針對老人的訴求,長春醫保開展了工傷復發審批業務調研,發現往返辦理復發審核、治療方案,為肢體傷殘、行動不便的工傷患者帶來很多麻煩,同時也因程序復雜、無權威認定,導致工傷復發審核經辦面臨諸多矛盾和問題。
為解決這一困惑,我市將原有的審批模式調整為由患者自愿選擇定點醫療機構接受治療。經過嚴格篩選,確定將中日聯誼醫院南湖分院作為工傷復發審定機構,組成由神經內科、骨科、外科、康復科專家構成的評審團隊,依托醫療機構對全市工傷復發進行一站式審核。工傷1——4級患者,由專家組出具治療方案,當即審批后就可以到定點機構進行治療;5——10級工傷患者,由專家組出具治療方案后上傳至醫保局,經審核通過后,患者可以到定點醫療機構按方案進行治療。
同時,長春醫保在該院設立了現場辦公聯絡處,當場審批、處理患者關于工傷復發治療的問題及矛盾。2017年,保障了5萬余人次工傷患者的復發治療審核。
簡化辦事流程
提供人性化關懷
2017年夏季的一天,一位年輕的母親來到市人社局工傷保險處,談到自己的問題,她淚流滿面:工亡供養待遇領取需要提供的子女在校證明讓她特別為難,每次到學校開證明,都要讓孩子在同學和老師面前重申一次失去父親的事,一次次地面對悲傷,讓孩子的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這位母親的訴求,深深觸痛了工作人員。隨即,他們主動轉變工作思維,將工亡供養待遇支付中的“學校證明及孩子本人持當日報紙拍照”改為用戶口簿代替,最大限度照顧工亡贍養子女的心理感受,保護其心理健康。同時,從人性化角度調整工傷經辦手續10余項,并按照實際工作需求,調整19項工傷網絡業務經辦流程,進一步暢通業務辦理。通過制定《工傷保險待遇領取告知書》,確保離職的工傷職工、在職的工傷職工、工亡職工家屬清楚應得的工傷(亡)待遇金額,防止參保單位或個人侵占職工工傷保險待遇。
完善網絡系統
保護參保人權益
為確保工傷待遇如實支付到待遇享受人,長春醫保設計研發了工傷待遇網上查詢系統,待遇享受人可以在網上查詢相關信息,明明白白享受應有工傷保險待遇。針對不熟悉網絡操作的人,開發了電話查詢系統,通過撥打醫保呼叫電話81932999,實現個人工傷待遇的查詢。
此外,長春醫保還建立了網絡干預系統,結合新版藥品目錄的下發,建立醫保數據庫藥品使用量搜索引擎,對超量開藥實行計算機封鎖和醫保拒付;通過建立醫保數據庫診療項目跟蹤平臺,分解診療項目6083項,實現對超范圍檢查的自動屏蔽;構建的數據審計和深度挖掘系統,對定點醫療機構、參保人員違規操作進行有效監督和干預,多管齊下加強基金收支監管,減少基金流轉各環節的運行風險。